橘红、化橘红、陈皮、新会陈皮的区别

作者:第6号 分类:未命名 发布时间:2018-09-21 14:54:58 浏览:4125

看看橘红和化橘红、陈皮和新会陈皮的不同,橘红和陈皮的区别,比较详细的介绍:

陈皮[chén pí ]

【别名】橘皮;广皮;陈橘皮;广陈皮;广会皮;贵老;黄橘皮;红皮

【药性】温

【药味】辛;苦

【归经】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脉象要点:右寸关偏寒湿瘀,气郁)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3~9g。

【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

新会皮

【现代药理研究】 
1.陈皮所含挥发油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煎剂对肠管有解痉的作用。
2.陈皮能兴奋离体及在体蛙心。橙皮甙的衍生物甲基橙皮甙具降压作用,柑皮或橘皮醇提物有升压作用。
3.陈皮所含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陈皮醇提物有平喘作用。
4.陈皮煎剂可使肾血管收缩,使尿量减少。橘皮煎剂及甲基橙皮甙对子宫有抑制作用。

橘红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桔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

《药性赋》:味辛、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

《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浴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

《泊宅编》云:橘皮宽膈降气,消痰饮,极有殊功。他药贵新,惟此贵陈。外舅莫氏得疾,凡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红汤,因取尝以,似相宜,连日饮之,一日忽觉胸中有物坠下,大惊目瞪,自汗如雨。须臾腹痛,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顿愈,盖脾之冷积也。其方用橘皮(去穰)一斤,甘草、盐花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研为末,白汤点服,名二贤散,治一切痰气特验。

世医徒知半夏、南星之属,何足以语此哉?珍按:二贤散,丹溪变以为注下丸,用治痰气有效。惟气实人服之相宜,气不足者不宜用之也。疗呕吐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阂疟,大肠秘塞,妇人乳痫。入食料,解鱼腥鱼。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溃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

《局方》治诸疝痛及内溃,卵肿痛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方,用之效。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

《景岳全书》:味苦辛,性温散,气实痰滞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反胃曹杂。呃逆胀满堪除,呕吐恶心皆效。通达上下,解酒除虫,表里俱宜,痈疽亦用。尤消妇人乳痈,并解鱼肉诸毒。

《本草备要》: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为气母,肺为气籥。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利水破癥,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人身以气为主,气顺湿除,则百病散。

《金匮》云:能解鱼毒、食毒。多服久服,损人元气。入补养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圣济》云:不去白,反生痰。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皮能发散皮肤。核治疝痛,叶散乳痈。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腰肾痛,橘核炒,酒服良。

《十剂》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白宅编》曰:莫强中,食已辄胸满不下,百治不效。偶家人合橘皮汤,尝之似有味,连日饮之。一日坐厅事,觉胸中有物坠下,目瞪汗濡,大惊扶归,腹疼痛下数块如铁弹,臭不可闻,自此胸次廓然。盖脾之冷积也,半年服药不知,功乃在橘皮。方用橘红一斤,甘草、盐各四两,煮干点服,名二贤散,蒸饼丸名润下丸,治痰特有验。世医惟知半夏、南星、枳壳、茯苓之属,何足语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药过多则脾虚,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气亦赖痰以养,不可攻尽,攻尽则虚而愈剧。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陈汤。治痰咳童便浸晒,治痰积姜汁炒,治下焦盐水炒。

相关配伍

1、与苍术、厚朴等同用,用于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者,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泻。

2、与山楂、神曲等同用,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者。

3、与枳实、生姜等同用,用于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者。

新会皮[xīn huì pí ]

新会陈皮

【原名】新会皮

【别名】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柑皮;广陈皮;陈皮

【药性】温

【药味】辛;苦

【归经】入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脉象要点:右寸关偏寒湿瘀,气郁)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大红柑果实

【禁忌】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不宜与半夏、南星同用;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

新会陈皮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汉族传统名产。当地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陈皮不但有健脾胃,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而且更具解酒醒神,疏肝利胆和解结化痈等功效。  

新会陈皮有着极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从古至今,众多医学论著都有明确的论述:

《本草纲目》:“其味属辛、苦、温。辛能散,苦能泻能燥,温能和百病。陈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中医手册》:“橘皮以广东新会所产为佳,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中医药大辞典》张寿颐:“新会皮,橘皮也,以了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

《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

《广东植物志》记述:“茶枝柑,别名大红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品。”

《来自同仁堂的启示》中记述了同仁堂为求一个“效”字,十分讲究处方的配伍的辩证原则,药料选用也十分讲究,其中就有“……肉桂用甲级企边的,陈皮用新会的,蜂蜜用河北兴隆的……”。历代名医,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已将陈皮入药“陈皮半夏汤”,清朝大医师叶天仕所开的“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皮”,慈禧太后更指定“新会陈皮”为贡品,因此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美誉。

晒制新会陈皮

1、开皮:用正三刀法或对称二刀法。

2、翻皮:选择晴朗天气,将已开好的鲜果皮置于当风、当阳处,使其自然失水萎蔫,质地变软后翻皮,使橘白向外;

3、干皮:

晒干法: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将已翻好的果皮置于专用晒皮容器或晒场内自然晾晒干。

烘干法:将翻好的果皮置于干皮专用容器,在低温烘房内(最高温度不超过45℃)烘干;

4、包装:用透气性好,无异味和污染的材料包装;

5、 存放。在地势较高、自然通风、干燥的地方,离地、离墙、离顶存放。

6、陈化。在保护范围内自然条件下陈放3年以上

橘红[jú hóng ]

【原名】橘红

【别名】福橘红;川云江;云皮;会红;广橘红;芸皮;芸红

【药性】温

【药味】辛;苦

【归经】膀胱经;小肠经;肺经;脾经;大肠经;胃经。

【功效】散寒燥湿;理气化痰;宽中健胃

【主治】(脉象要点:右寸关偏寒湿瘀,气郁)主风寒咳嗽;痰多气逆;恶心呕吐;胸脘痞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禁忌】阴虚燥咳及嗽气虚者不宜服。

化橘红[huà jú hóng ]

【原名】化橘红

【别名】柚皮橘红;化州橘红;柚子皮;橘红;毛橘红;光七爪;光五爪

【药性】温

【药味】辛;苦

【归经】脾;肺经

【功效】(脉象要点:右寸关偏寒湿瘀,气郁)燥湿化痰;理气;消食

【主治】主风寒咳喘痰多;呕吐呃逆;食积不化;脘腹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橘红与陈皮

橘红和陈皮的功效差不多,所以曾有药书记载,广东化州出陈皮,去白者名橘红。其实化州橘红与陈皮气味形色相似,故又有人称其为化州陈皮。说到陈皮,当推广东新会所产者为地道药材,称为广陈皮。新会陈皮是茶枝柑成熟果实的皮,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品质较佳,故称陈皮。据说,新会陈皮过了五岭,经受霜雪寒冷干燥气候,芳香更迸发。年久的广陈皮很矜贵,传说建国前,广州的陈李济药店出售贮藏数十年的广陈皮,用分金戥来称,足见其名贵。

由于陈皮价值很高,新会人向来珍视柑皮,水果档卖柑从来都是卖肉回皮,如果顾客要连皮一齐买,价钱就要高很多。正因为陈皮值钱,所以新会人剥柑皮特别讲究,将柑果反转,有蒂的一面向下,沿经线将柑皮划一刀,然后再划两刀,将柑皮分为均等的三份,三刀均不能划到蒂部,柑皮裂成三瓣,轻轻地剥下,待柑皮稍稍干萎便将之反转,红色的在内,白色的向外,晒至干身。上等的广陈皮在晒干身后再稍晾,便又微软(俗称回糖)。

广陈皮商品以片张大、皮厚、色红、对光照油点清晰,质柔韧,气清香者为佳。普通陈皮中,川陈皮、台橘皮、建橘皮等质量均可,亦以片张大而宽厚、色红、气香者为佳。一般认为橙皮不宜作为陈皮入药,橙皮较厚而少皱,味辛,苦,易于区别。

橘红与化橘红

国家药典明确将“橘红”与“化橘红”分别列出。从《中药调剂规程》上也可以看出,正名有“橘红”和“化橘红”两种,其中处方写“化橘红”、“七爪红”时,应付给“化橘红”;写“橘红”、“广橘红”时,应付给“橘红”。橘红、化橘红均为芸香科植物,但同科不同种。“橘红”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在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摘,然后用刀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切碎,生用。“化橘红”最早记载于《纲目拾遗》,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果实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光七爪”、“光五爪”。在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7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后制成,干燥,切丝或块,生用。

(1)橘红 呈不规则长条或不整齐薄片状,表面黄棕或橙红色,有光泽,密布油点,气芳香,味微苦而后觉麻舌。主要有效成份含橙皮甙。

(2)化橘红 多呈对折的七角、六角或五角星形,外皮黄或黄绿色,密布毛茸,有皱纹及小凹点,一般化州柚多加工成七角,习称“七爪红”;柚多加工成五角或六角,“五角”习称“大五爪”,“六角”习称“六爪红”,气微香,味苦。主要含柚皮甙。

两者味皆苦、辛、性温。归肺、脾二经。但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咳嗽痰多及食积不化等症而无热象者;化橘红化痰理气,健脾消食,用于胸中痰滞,咳嗽气喘,饮食积滞,呕吐呃逆等症。在使用上应注意:橘红在人体阴虚燥咳及久咳气虚时不宜服用;化橘红在人体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用。

在中成药的应用时,桔红丸、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咳定喘丸等中成药中常配伍化橘红,而在桔红化痰丸、橘贝半夏、橘红痰咳冲剂(口服液)等中成药中常配伍橘红。

(1) 化橘红与黄芪、茯苓、黄精、鸡内金、青黛等配伍,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2) 橘红与大青叶、龙胆草、栀子、藕节等配伍治疗百日咳;在抗癫散与刘氏定痫汤中配伍它药治疗癫痫;在导痰通络汤中与清半夏、泽泻、菖蒲、枳实、红花等配伍治疗脑血栓;与白术、生地、赤芍、归尾等配伍组成橘术四物汤加外敷治疗膝关节滑膜炎;与半夏、海藻等配伍治疗霰粒肿等

史书记载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橘红佳品,其瓤内有红白之分,利气、化痰、止咳功倍于它药。其功愈陈愈良。”

清朝《本草纲目拾遗》载:“橘红治痰症,消油腻、消食、醒酒、宽中、解蟹毒。”《中药大辞典》曰:“化州桔红,性味辛、苦、温,功用为化痰、理气、健脾、消食,治胸中痰滞、咳嗽气喘、呕吐呃逆、饮食积滞。”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载:“化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具散寒、燥湿、利气、消痰功能,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心痞闷。”临床实际证明,对肺痨、支气管炎、长期胃痛、止咳化痰等有独特疗效。《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表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医林纂要》:橘红专入于肺,兼以发表。去皮内之白,更轻虚上浮,亦去肺邪耳。


我来说两句

2018-2024©化宝山化橘红 粤ICP备18112511号 认证 该网站已认证 证 化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理事单位 证 化州市化橘红人才促进会单位

联系我们 | 品牌简介 | 免责声明 | 服务协议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投稿

网站认证